
魏文侯非常喜欢吃瓜,有一天他与孔子的弟子子夏(卜商)闲谈时,聊到了娱乐界的趣闻轶事。魏文侯好奇地问道:“我每次一听那些古老的音乐,总觉得困倦,眼皮直打架,反倒是听郑国和卫国流行的音乐时,却精神振奋,这是怎么回事呢?”子夏当即回答说:“陛下,您所喜欢的只是那表面上的‘音响’,却没有真正领会‘乐’的精髓。”
那么,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“乐”呢?子夏继续解释道:“所谓的‘乐’,是含有德行的声音。”真正的“乐”蕴含着伦理道德的内涵。《礼记》中写道:“乐者,德之华也。金石丝竹,乐之器也。”这意味着各种演奏和表演只是音乐的外在形式,唯有注入德行与精神的内容,才能称为真正的艺术。在古人的眼中,艺人不仅要具备技艺,更重要的是具备“艺德”,他们要以道德为根基。古人珍视艺德,是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。在他们看来,夏、商、周三代君王多半沉迷于纵情声色,最终导致亡国。
据古籍记载,夏朝末代暴君夏桀拥有三万名“女乐”,即以歌舞为职业的女子。他还广泛招揽“倡优、侏儒、狎徒”等各类技艺奇特的艺人,组织成一支盛大的国家级剧团,用华丽奢靡的娱乐取悦自己。最终,夏桀的荒淫无度招致了商汤的灭亡。商汤取代夏朝后,也曾颁布法规约束歌舞娱乐的过度,但依旧无法根除这种浮华的风气。到了商朝末代帝辛(纣王)时,纣王建酒池肉林,纵酒作乐,召集百官观看歌舞表演,导致诸侯纷纷背叛。
展开剩余85%史书中还记载了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,他为了博取妃子宠爱,玩笑般发动“烽火戏诸侯”,结果丢掉了江山。由此可见,在规范娱乐的同时,古代艺人不仅要拥有高超技艺,更需坚守艺德,代表正义的力量,甚至敢于冒死进谏,树立道德典范。
春秋时期,楚庄王养了一匹心爱的骏马,平日里为它配备华丽的马鞍和精致的马厩,用枣脯细心喂养,宠爱无比。可惜马儿养得过于肥胖,终因病去世。楚庄王悲痛欲绝,决意按大夫的礼仪为它安葬,然而群臣纷纷反对此举,认为不合常理。楚庄王却铁了心,说道:“谁敢反对葬马,罪当死刑!”
此时,楚国一位著名演员优孟挺身而出。古时称表演者为“优”,优孟是宫廷艺人中的佼佼者。那天,楚庄王独自哀悼,优孟走进殿中,仰天痛哭,神情哀伤,楚庄王问他缘由。优孟一边抽泣一边说:“大王您深爱这匹马,楚国地大物博,若仅用大夫之礼安葬,未免太轻薄,我建议用君王的规格来安葬它。”
随后,优孟详尽陈述了一套极其奢华的葬马方案:用雕刻精美的玉棺、华丽绣椁收殓,派遣数千士兵挖坟,命令列国守卫送葬,为马修建祠庙,安排万户城邑为其供奉。楚庄王听罢,顿悟这是讥讽自己,于是问:“那我该如何处理它呢?”优孟改口说:“应按待普通牲畜的方法,佐以佐料,烹煮后入腹葬之即可。”
优孟以欲擒故纵的方式巧妙劝谏,最终楚庄王醒悟,取消葬礼,并责令将马交给膳食主管太官。类似的故事还出现在春秋末年晋国赵襄子身上,他身边有位善于直言的演员优莫。赵襄子酷爱饮酒,曾连续五昼夜不停饮酒,且毫无悔意,自豪地向左右炫耀:“我真是壮士,连饮五昼夜却不生病。”
优莫当即讽刺:“您离商纣连饮七昼夜的记录只差两天,还要加把劲呢!”赵襄子有些惊恐,问道:“我会像纣王一样灭亡吗?”优莫冷笑:“桀纣之所以灭亡,是因为遇上了圣明的商汤和周武王,今日天下人人如桀,您又像纣,桀纣共存,怎可能互相灭亡?危险已近在眼前!”
赵襄子深感羞愧,发奋图强,终成赵国奠基者。古代艺人身份低微,表演者“优伶”被视为贱民,位于“士农工商”之外,民间称为下九流,尽管舞台上风光无限,转瞬却可能被遗忘。为权贵服务的艺人虽然生活有所保障,却时刻如履薄冰。
春秋时期,齐鲁两国联合举办夹谷之会,齐国君主命令奏乐,派侏儒表演嘲讽鲁定公。鲁国司寇孔子对此极为愤怒,认为齐国艺人亵渎礼仪,便斩杀了带头的优施,令其身首异处。
清雍正年间,皇帝酷爱戏剧,曾令剧团演出《绣襦记》“郑儋打子”一幕。该剧讲述常州刺史郑儋怒杀卖歌郎儿子的故事,演出成功,雍正帝大喜下赏。然而扮演郑儋的演员突然问:“如今常州知府是谁?”一句普通话竟激怒雍正,帝王斥责演员:“你是戏子,怎敢乱问地方官?”随后此演员惨遭凌虐致死。
在古代,真正能名垂青史、受人敬仰的艺人极为稀少,且这些人往往以“德艺双馨”为标志。无论处境如何艰难,他们始终坚持良心与人格。唐玄宗时期,宫廷乐师雷海青不仅琵琶技艺出众,品行更是正直刚毅,不阿权贵。大唐盛世时期,像雷海青这样的艺人虽然身份卑微,但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名字。
天宝十四年(755年),安史之乱爆发,唐玄宗携杨贵妃仓皇逃离长安。安禄山攻入长安后,没收珍宝,强占宫廷艺人。战乱中,无数忠臣如颜杲卿、张巡撑起帝国脊梁,雷海青也坚守正义。一次庆功宴上,安禄山命乐师演奏助兴,却传出悲泣声。查明后发现,雷海青拒绝演奏而痛哭。安禄山怒不可遏,将雷海青押至殿前,雷海青愤怒反抗,甚至掷琵琶抗争,最终被斩首示众。
雷海青忠烈事迹传至唐玄宗耳中,战事结束后,玄宗与肃宗先后追封其名。雷海青后来成为民间戏神,受到百戏艺人的崇拜,尤其在闽台地区被尊为“田都元帅”。这位含冤殉国的艺人,因勇斗暴君与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,至今庙宇犹存。
从汉唐的乐府梨园,到宋代勾栏瓦舍,再到明清教坊戏班,中国艺人走遍南北,活跃于历史长河。虽然艺术水平参差,但艺德始终是不变的准则。早在1700多年前,沉迷艺术的顶流偶像嵇康,用生命诠释了“德高于艺”。
“竹林七贤”之一的嵇康,文采斐然,还是魏晋时期著名音乐家,其《广陵散》闻名遐迩。年轻人袁准多次求学嵇康,却被婉拒。后来司马氏夺权,嵇康拒绝屈服,遭陷害下狱判死。行刑当天,京城万人空巷,三千太学生请愿救他。嵇康神态自若,索琴弹奏《广陵散》,曲终感叹:“袁孝尼当年求学此曲,我却吝啬不教,如今此曲绝矣!”尽管曲断,嵇康浩然正气长存。
700多年前,南宋灭亡后,宫廷乐师汪元量随皇室被俘至元大都(今北京)。南宋君臣困顿流离,汪元量忠诚侍奉幼主与太后,留下大量诗词,被称宋末“诗史”。北上途中,他听宋昭仪王氏《满江红》,悲切抚琴唱和,感动元世祖忽必烈。
文天祥被押赴京,汪元量与之交好,数次入狱探视,二人合奏《胡茄十八拍》,情谊深厚。至元十九年(1282年),汪元量与临刑文天祥诀别后隐退。忽必烈欲召汪入宫任琴师,汪元量却见宋室没落,拒绝高官厚禄,出家为道士,归隐江南。
直到近代,戏曲界仍严格要求艺人,不仅技艺全面,更重视品德培养。清末民初创办的富连成班,培育了
发布于:天津市金多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